近年來,我市持續加強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建設,發揮科技信息化對提升災害防御能力的驅動引領作用,創新形成“技防”新格局,為全市災害防御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防災減災,技防是前提,我市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,進一步提高自然災害防救能力。目前,全市已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點409處,山洪災害預警平臺各類檢測器3917個,城市內澇監測點26處。
中國地質調查局探礦工藝研究所
高級工程師 孫金輝
我們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主要的儀器有位移監測器、裂縫監測器、傾角檢測器,以及泥位計監測器。在今年,我們監測預警的儀器增加了手持電話和聲光報警器的連接功能,更好地在第一時間通知現場受威脅的群眾,及時地進行撤離。
隆陽區水務局 楊甜甜
山洪災害監測主要有三種設備,自動雨量站、自動水位圖像站、鑼鼓哨,通過三種設備的使用,能大大提高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,及時地發出預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隆陽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 張卿
針對保山市中心城市強降雨易產生積水,給市民出行及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,我們充分運用保山數字應急綜合平臺,對中心城市26個易澇點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,一旦發現積水,就及時進行有效處置。
智能設備當“利器”,信息技術搶“先手”,我市按照“統一規劃 急用先行 分權使用”的工作思路,構建了“保山數字應急”綜合平臺,在指揮調度可視化、監測預警智能化和為民服務定制化上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。
保山市應急管理局政治部主任 劉艷華
構建了“保山數字應急”綜合平臺,搭建了指揮調度系統,可將前端指揮部災害事故現場的音視頻實時回傳指揮中心,同時滿足不少于兩起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、指揮調度。構建了“線上+線下”同步監測模式,對重點行業進行實時監控,指揮中心24小時不定時切換畫面,及時發現存在問題,排查風險隱患。建立數據融合共享機制,與公安、氣象、水務、林草等相關單位實現了數據共享,可實時掌握相關信息。下一步,我們將進一步完善“人防+技防”相結合的工作模式,提升應急管理工作的事前預警、事中應對、事后管理能力。(記者:吳杏 陳曉丹)